66读书

字:
关灯 护眼
66读书 > 镇野闲谈 > 第12章 老娘又催婚

第12章 老娘又催婚

66读书 www.66dushu.com,最快更新镇野闲谈!

这时,黄老爷把手中布袋交给黄夫人,让她回房间,同时喊住了三人。

“三位辛苦了,请稍坐片刻,小女方才让我感谢几位,还请进堂内稍等片刻。”

说完,他过来拉住三叔公往屋子正堂内去,同时吩咐最开始开门那中年人去备些酒菜来。

黄老爷是懂规矩的,知道今天这三人是自己女儿的恩人,怎么可能让三个恩人就这样空手回去,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对方名号来呢。

二球两人看到三叔公有些疑惑的的表情,想起之前三叔公说的话,也基本明白是什么事了。

在这边,无论是谁,只要帮别人办了这些法事,主家无论多忙多晚,都一定要招待一下的,给一定报酬,而且这报酬还不能隔天,必须当天给的。

两人凑过来,跟三叔公悄悄说完,三叔公才知道原来每个地方的规矩还不同。

“那就麻烦黄老爷了。”

“应该的,应该的,小女能回家,多亏三位帮忙,我二老现在知道小女的情况,心里一块石头也算落下了,也可以安心去了,请恕老朽双膝已废,我这就让我几个小儿给师傅行礼了。”

说完,他对着屋内喊了几声,屋内走出三个年轻人,也是黄老爷的孩子,那死去的姑娘是他的大女儿。

三叔公也不推脱了,坦然接受了三人的跪拜之礼。

不出一会儿,那中年男子就将下酒菜给备好了,此时三叔公因为晚上吃得少正好饿了,索性就放开手脚吃了起来。

闲聊着,也从中知道,他家姑娘是和几个伙伴去外家亲戚途中,遇到马匪了,躲避之中,与其他人走散了,误入了野猪窑。

姑娘在野猪窑迷路了,转了几天都出不来,还被野猪窑里的野兽咬伤了,她从小娇贵,就这短短几天在饥饿和伤势下,最后死在野猪窑旁边的大樟木林这里。

三叔公三人唏嘘不已,只能安慰黄老爷节哀。

等到吃完饭,已经快到半夜了,三叔公也要起身回去。

“三叔公,这是一点酬劳,希望三叔公不要嫌少……”

二球和大牛正准备去接,三叔公却喊住了。

“黄老爷,这饭酒可以,但是钱财就不必了,虽然其他人有这个规矩,但是我那师父告诉我的就是,这是在给自己修德,一接钱财,功德全无……”

三叔公说了一堆客套话,最终将钱财推脱掉,只收下了些鸡蛋粽子。

之前和二球大牛也提过在外不收钱财这事,两人也只好乖乖把钱财退了。

三人喝了点酒,有些酒意,晃晃悠悠的回了二球舅家,凑合着又是一晚上过去了。

第二天,三人还没醒来,就听到二球舅妈在喊。

“二球,你快起来看看,你大舅他发高烧了,叫都叫不应,这可怎么办啊?”

二球立刻从床上蹦了起来,就要过去查看情况,三叔公却先说上话了。

“二球舅妈,你放心,他舅没事的,发烧是正常的,多喝点水,过几天烧退了就好了。”

但是他舅妈自然不信,硬是拉起二球过去看,可是二球哪里懂这些,他看着全身通红,高烧不退的舅舅也束手无策。

“三叔公,你给看一下吧,舅妈她放心不下啊,家里就舅舅一个劳动力。”

三叔公没办法,过去伸手摸了摸,拿起一块沁了冷水的毛巾在他舅胳膊脖子胸口等处来回擦拭。

或许是感觉到了舒服,他才慢慢醒了过来。

“是吧,我说没事吧,不过这也是你舅身体由好变衰的节点,后面这几年你舅身体可能一天不如一天,基本干不了什么重活了。”

听到三叔公这么说,他舅妈脸上很是难过的表情,家里就一个能干重活的劳动力,若是他也干不了活,那家里的生活就更困难了。

“他舅妈,别想太多,至少大舅不会有生命之忧,日子嘛,慢慢熬,总有好起来的一天,以后让二球多帮衬一下就是,今天我们就先回去了。”

三叔公又交待了几句,便和二球两人回镇上了。

镇上似乎热闹了些,鬼林再无鬼的事已经传开了,可以看到有外面的人开始来镇上,虽然路还是很难走,也很容易迷路,但终归没有那吓人的东西了。

回到自己家,已经是正午时分,家里两老正好在吃饭,见儿子回来了,赶忙喊过来一起吃。

“阿荣,听其他人说最近这两天,镇上总有一两个陌生面孔出现,不知道是干嘛的,他们说还来咱家屋外转悠了几次,听着怪吓人的。”

“娘你别太担心,我在家的嘞,没人能伤害到你。”

“你娘除了怕你再跑出去,其他的就没怕过,就算那是马匪来了,也只当他是个小毛贼而已。”

“阿荣,你要是不出去,是不是应该讨个亲了,趁现在娘没老糊涂,还可以帮着带一下孩子,你看和你一样大的二球大牛,孩子都打酱油了。”

三叔公心里清楚,爹娘还是对自己不放心,生怕哪天又跑走了,但是要是成个亲有了孩子,就有所顾虑了。

“娘,我这也不大,而且你也知道,现在外面已经不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,现在需要的是你情我愿,两厢情愿,我这才回来也没有找到合适的,不要急。”

“好,不急不急,哪天看上了哪家姑娘,一定和娘说一声。”

“行,娘吃饭吧……”

吃完饭,三叔公洗了个澡,又来到大街上晃,可是街上除了那几家富家子弟在闲聊,其他人都去下田干活了,这小镇人又不多,当靠做生意也不是很好过。

毕竟镇上的货大多也就三四天一场的集市才能卖出些东西,平日里,基本也没什么生意,所以大多都在非集市的日子下田干活。

当然,总有些例外,比如像三叔公他们这种祖上家境殷实的地主家,把地一租出去,大可无忧。

小地方,没有大城市的竞争,这些地主家也不像听说的那么坏,相反,这些地主个个都是通过世代积累才有的财富,在不少天灾年份还接济他人,他们和这里的村民矛盾并不大。

但是,仇富心理的人哪里都有,就像三叔公家里这几年没落,有些人虽然受过刘太爷恩惠,但在背地里却是偷偷开兴,甚至都不知道在高兴什么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