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6读书

字:
关灯 护眼
66读书 > 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 > 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 第74节

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 第74节

66读书 www.66dushu.com,最快更新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!

昌廉一看爹娘脸色不好,暗道坏了,“爹娘,我没别的意思,我就是把爹娘未来的孙子重孙子押上,我只要不动坏心思不就行了!”

他对自己有信心,他的眼界广了,经过爹的教育明白,靠自己哪怕跌倒了也有爬起来的机会,靠外力始终是小道,还被人看不起,未来走不远的。

竹兰觉得,昌廉这么押了她未来的孙子和重孙子,未来的孙子一定会生气的,不过,昌廉被周书仁教育的不错。

周书仁心道对不起未来的孙子和重孙子,好像把你们爹和爷爷吓狠了,千万别生气啊,别被糟心的爹和爷爷吓到了,不准备投胎了!

昌智见三哥这么狠,他倒没发誓,利索的道:“爹娘,我不喜欢算计,我的心都在书上。”

一年前,他还有心思逗三哥,夺夺娘的目光,现在没工夫啊,爹带回来的书他要学透,还要每天完成比三哥重的功课,没功夫分心思。

没错,族学的先生给他开了小灶,他真没多余的时间。

赵氏听了这些话,心里更踏实了,为自己也为闺女,摸了摸闺女的脸,闺女比她有福气,看了眼相公,见相公看着她,嘴角含笑,她也是有福气的。

晚饭后,竹兰和周书仁先回去休息了,周书仁等竹兰铺好了被子,“我去给你打水洗脚。”

竹兰拉着,“今天我去打,你累一天了。”

周书仁坚持,“不给你打水洗脚,我总觉得少了什么。”

竹兰坐着不动了,这人啊,打个水都要借机表白一次,那就给他这个机会。

打了一盆水,两个人一起洗的脚,竹兰等周书仁倒水回来躺着,心里踏实了,今个终于能睡个好觉了。

周书仁心也踏实,“对了,我这次在平州,听到了一些前朝的消息,估计和郑氏的娘家有关系。”

竹兰精神了,“你听到了什么?”

周书仁道:“说来也是巧了,这不是又要入冬了,历年冬日边关都紧张,就谈到了带兵的将领,前朝有个郑姓的将军,一家子贬到了东北边关,有一年没防住外族冲入了关内,郑家组织了民众反抗,等外族抢够撤了,守将怕没守住边疆人头不保,就谎称郑家起兵造反。”

竹兰问,“后来呢?”

周书仁继续道:“后来,郑家起了大火,一家子都死了,没有一个活口。”

竹兰道:“所以你猜郑氏的娘家就是郑家?”

周书仁点头道:“我没去平州前,不是打听了两天吗,虽然没深查,可也知道大概,郑家四十五年前到的李家村,当时据说是逃难过来的,当年又赶上雪灾,有许多人家背井离乡的,后来灾情过了也有不少没回祖地的,郑家就没回留在了李家村,时间对上了,估计错不了。”

竹兰算着郑氏的年纪,今年五十二岁,减去四十五当年也有七岁了,当年也是知事的,“难怪郑氏身子骨不好了,当年贬到边关又在雪灾天气逃难,从小就伤了根本啊!”

周书仁感叹,“古代就这点不好,一个人有错牵连整个家族,轻则被贬回祖籍,重一些的流放边关,更严重就是杀头,子孙为官奴,女子凄惨。”

竹兰蔫蔫的,“你忘了还有诛三族了?”

周书仁,“……还有诛九族。”

竹兰感叹,“古代的生存不易,对了,那还去打听郑家吗?”

周书仁摇头,“基本可以肯定了,不打听了,郑家安稳不容易,我们要不是为了避免麻烦,也不会去打听的,这些就够了。”

竹兰点头,“你说,郑家是不是冤枉的啊!”

“王朝末期冤案多了,尤其是掌兵权的将领首当其冲。”

竹兰感慨一番,到就不再想了,打着哈提,她是真的困了,窝在周书仁的怀里迷迷糊糊睡着了。

周书仁亲了亲竹兰的脸,满足的睡着了。

周书仁回村子了,第二天周族长就来了,周书仁没去平州前,拜托了族长帮着打探谁家卖地,现在秋收都结束了,田税都交了上去,周族长来回信了。

周王氏也一起来了,郑氏正好也在竹兰家,周王氏道:“你们家一口气买五十亩地是不是太多了?”

这几年风调雨顺的,田地可不便宜,最好的水田十两一亩,中等八两银子一亩,次等的五两倒是没涨,旱田好的五两银子一亩,今年都涨了五两二钱了,五十亩旱田就二百六十两呢,周书仁家要二十亩水田,三十亩旱田,这是一大笔银子呢!

竹兰笑了笑,“不多。”

她还想多买呢,只可惜银钱不够,她和周书仁算了一笔账,明年要是考上了举人,正好秋收前有出结果,能免买的田地税收,相当于多赚了五十亩地的税收钱,仔细算了账五十亩地不交税收差不多能赚八十两。

这样银钱生银钱,等来年收了地再把田地卖了,收拢手里的钱正好能在平州附近买个小庄子。

周王氏见竹兰这么说,得了,她是白惦记了,同时一算,周书仁家家底太厚实了,昌廉定亲聘礼就差不多三百两呢,这买了地还要留下过日子的银钱吧,周书仁家现银就上千两银子!

周王氏想着自家还是占了儿子是里正的便宜,时常收收好处,这些年也没存下几个钱,干笑了也不打算吭声了,她嫉妒啊!

郑氏放下手里的杯子,问族长夫人,“族长打听到谁家卖地了吗?”

第223章 离开

周王氏拍着手,“瞧我这记性,刚才一打岔给忘了,这不是这几年风调雨顺的,赶上好年头收成都不错,这两年家家都赚了些银钱,你们叔问了好几个村子,卖的没几个,都是几亩地几亩地的卖,没有成片卖的大户。”

竹兰皱着眉头,“不是成片的不好伺候。”

周王氏叹气,“说的就是呢,要想买成片的就要从乡绅手里买了,不过希望不大。”

难得好年月,都想种地多赚些银钱呢。

郑氏捏了下手帕,到底因为族长夫人在没开口,低头喝着蜂蜜水。

不一会,族长要回去了,周王氏也告辞了,族长家里还有玉米没剥粒,要回去干活了。

竹兰送周王氏回来,见郑氏没有走的意思,“嫂子有话要和我说?”

郑氏喜欢聪明人,和聪明人说话不累,“恩,听你们家要买地,正好我娘家要卖地,只是多了十亩地,一共六十亩地,三十亩水田,三十亩旱田,水田是中等的,旱田是上等的。”

竹兰算了下银钱将近四百两,“嫂子娘家没外说买地吧!”

否则,族长不会不知道。

郑氏点头,“说来也是巧了,昨个娘家嫂子来说的,希望我帮问问有谁家能全部吃下六十亩地的。”

竹兰心想不会是周书仁打探了郑家,郑家察觉所以要走吧,不过看郑氏的模样不像,顺嘴问着,“嫂子娘家卖了地日后不种地了吗?”

郑氏心里欢喜,笑着点头,“日后不种地了,早些年雪灾,我们家逃难分散了,前些日子大伯找来了,现在在西北过得不错,现在接爹和二叔一家去西北一家子团聚。”

在这边,他们只是农户,名字都不敢用真名,只有去了西北才能堂堂正正的活着,只可惜她的身子骨经不起长途跋涉去不了西北看看。

竹兰见郑氏没具体说,她也能猜一些,郑氏大伯应该在西北混的不错,说不准又当了武将,新王朝才成立十二年,边疆一直乱的很,敢现在接人过去,地位一定不低。

竹兰笑着,“我问问当家的,下午给嫂子回信。”

郑氏想了想道:“家里的房子也要卖的,而且就在地边上,整片地加上房子也算是一个小庄子了。”

自从知道周书仁家要搬去平州,她就知道周书仁是心大的,而且对中举很有信心呢!

竹兰眼睛亮了,虽然不能在平州买小庄子,不过在老家买也是一样的,不过面上没显,笑着道:“我会和当家的说的。”

郑氏来有一会了,站起身,“那我先回去了。”

“我送嫂子。”

“不用,我常来还用送啥,留步吧!”

周书仁等郑氏走了才回屋子,“郑氏留下说了什么?”

竹兰把郑氏娘家卖地说了,“你看要不要买下来呢?”

“你心里不都有数了吗?”

竹兰笑着,“难得的机会错过就可惜了,只是没想到,我们才打听清楚,郑家就走了。”

周书仁对郑氏更感兴趣了,“你下午就回了郑氏,咱们家买地,正好我也去见见郑家人。”

“好,看来,男主送的金首饰要卖了,否则真不够买地的银钱。”

周书仁,“恩。”

最近他花的比较多,尤其是去平州一趟,算上买的玉镯子,花了八十两,家里没多少现银了。

下午,竹兰去回郑氏,周书仁带着周老二去卖金首饰,这次不仅卖了姚哲余送的金首饰,还把以前存的老式金首饰也拿去卖了。

郑氏得了竹兰的回信,让二儿子去李氏村回信了,竹兰待了一会才回家,没过一会,郑氏二儿子来回信,明个就能去看地。

周书仁回来后,竹兰道:“明个就能看地,看样子郑家急着走呢。”

周书仁示意老二把箱子放下,“恩,那我明天去郑家。”

竹兰看着箱子道:“你都换成的银子?卖了多少银子?”

地和宅子一起买,不少银钱呢,郑家的宅子很大,还是新盖的,宅子就值不少银子呢!

第224章 入套

周书仁打开箱子,箱子里码放整整齐齐的银锭子,指着箱子道“箱子里一共有一百二十两银子,家里存的镯子成色不好,价格压了不少。”

竹兰盖上箱子,算着账,“昌廉定亲家里出了三百两聘礼,还剩下四百六十多两银子,男主后来送了两次,王茹和施卿又送了一次,不算卖金子的银钱,我刚才算了家底,一共剩下四百九十两,现在加上卖金子的一百二十两,家里一共有六百一十两银子。”

六百多两银子,竹兰心里这回有底了,至少买了郑家的宅子不会手里没余钱,她还有余钱办婚宴,支持一家子花销呢,家里读书人多,每个月用的纸就不少钱呢!

周书仁觉得家里的银钱真少啊,现在只是买的地,连庄子都算不上,家里的银钱就见底了,心里算着所有的家底,在京城买宅子都不够,还是穷啊!

周书仁听到李氏喊吃饭,将箱子盖上推到角落里,“银钱不用惦记了,我们也出去吃饭吧!”

“好。”

第二日去看地,周老大赶车,竹兰和周书仁一起去的,周书仁去看地,竹兰则是负责看房子,第一次登门,竹兰带了糕点,布料就不献丑了,郑家日后不会缺布料的,不如带些点心好看。

郑氏的娘家,郑家人丁也算是兴旺了,郑氏是家里最小的,哥哥们的年纪都不了了,都有孙子辈的,四十多年的发展,一个大家族了,房子不是按照农户宅子建立的,而是外面围着高围墙,里面是分了好几个院子,互不干涉又相连着。

竹兰一进门要是没人带着,真容易转晕了,可见当时建造的时候多费心思了,到了主院,郑氏的爹娘健在,估计是武将的原因,身子骨依旧硬朗的很。

郑老爷大笑着,“我估摸着人该到了,这话音刚落人就到了。”

周书仁和竹兰见礼,他们是小辈,周书仁道“初次登门也没什么好东西,就给孩子们带了一些糕点。”

郑老爷可不是单纯的武将,当年爹认死理非要不走留着证清白,还是他伸手打晕的爹,后来老天都在帮助郑家,大雪灾帮着掩盖了身份,等落了户老爷子也不气他了,到底一家子完整的逃出来是他的功劳。

郑老爷子笑容和蔼,“大侄子客气了,快都别站着快坐。”

竹兰看着郑老爷子,她本以为郑氏的模样随了娘,现在才发现随了爹,郑老爷子瘦弱的很,一点都不像武将,反而更像是文人。

郑家不急着谈地和房子,竹兰悟了,郑氏的大嫂为啥找郑氏说卖地,郑家又为何只告诉告诉郑氏卖地,自己又不宣扬卖地,合着郑家找的买家就是他们家啊。

就是不知道是从族长家知道他们家要买地,还是早就算计好了,郑氏知不知道娘家的打算。

周书仁也不急着问地的事了,慢悠悠的喝着茶水,心里呵呵了,谁在和他说武将心眼只都直,他跟谁急,又一想,郑家真是直心眼子,早就死绝了,怎么会安家在李家村。

竹兰被郑老太太拉着说话,老太太在农村窝了四十多年,依旧能看出良好的教养,举手投足都是韵味,郑氏的书画一定是老太太教的了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